「前上司有甚么优点与缺点?」「为何离开早前岗位﹖」一条简单的面试问题,背后不单反映求职者的解难能力,同时亦反映待人处事的态度。
来自金融界、饮食界、广告界及医疗界老板将会于下文解构常见面试问题的背后意义,提醒求职者回答须坦诚,但避免「太作状」或太负面的答案。
美国的求职网页Glassdoor最近列出50条最常见问题,当中不少考到求职者。本报抽了其中6条问题,邀请叙福楼集团执行董事黄杰龙、康宏金融集团主席王利民、护理中介公司百本集团主席关志康,以及广告公司GroupM大中华及北亚地区内容总监(Content Director)陈家颖,拆解问题背后的意思,以及他们如何从中挑选求职者。
1.「如果现在打给你旧老板,问他你有甚么要改善,你觉得他会说甚么?」
问题听起上来复杂,但黄杰龙指问题借前老板来作一面镜,反映求职者的缺点。有些求职者误以为「技巧地」回答如「做事太认真」便可过关,但黄指反而令雇主觉得太虚假,故提醒求职者应回答自己的问题、不足,并表示已注意到,会尝试改善和会有甚么行动。
2.「你旧老板有甚么优点及缺点?」
当问题涉及旧老板,很多人会阵脚大乱,或如数家珍地说出旧老板不是。王利民直言,数落前老板是大忌,除非是同行,否则面试官不会「八卦」想知道其他公司的事,这条问题主要是想知道应征者如何与上司相处及解决分歧。
陈家颖称,此问题较个人缺点等问题更难答,而她会先说老板的优点,再说其缺点,但不会说老板个人操守,反而应提出一些公司制度、或老板跟自己工作方法不同之处。工作方法没有对错,并尽量不要说得太负面。
3.「为甚么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?」
「若我只能问一条问题,我会选这条!」关志康指,这是最重要的问题,借此可知道求职者对工作的要求,在意的是工时长短,还是同事关系。
他也会旁敲侧击,再问如「公司有没有留你?」,「为甚么加人工都走?」,「公司无留你,有没有感到失望?」,皆因他相信求职者不能短时间创作出太多假答案,故一定会坦白回答。
然而,若坦白说出过去和上司不快经历,会影响获聘的机会吗?关认为,以往的经验是用作参考,相反他看重求职者如何理解过去,「好像分手一样,不分手又怎会找新情人」,每个人都可能和旧公司有过一些问题,不会以此概括一个人。
4.「你每日起身的动力是甚么?」
黄杰龙指,此问题是了解应征者的人生观,在饮食业,可得知求职者的纪律,是否勤力和准时;在创意行业,或须一些走出框框的答案。
「只要说得出口,伟大一点说梦想也可以!」惟王利民提醒,当然要说得出你的梦想是甚么,平实一点可以说对工作的热诚,最重要是答得有自信、坚定。
5.「介绍一本你最近看过消闲的书」
问题可让面试官认识求职者的兴趣喜好,即使是小说、漫画都可以,王利民建议,求职者在回答时要点出自己从书中有甚么领悟。然而,不少现代人都不阅读,故他不会太执着求职者有没有看书,建议没有看书习惯的求职者「不如坦白」,免得在介绍内容时「口哑哑」。
6.「请你自我介绍」
几乎是面试的「必答题」,若掌握当中窍妙更能加分。黄杰龙指,自我介绍考验申请者的推销能力,有些人10秒就说完,有些人「铁笔都拗不开个嘴」,他们通常较难获聘。他认为,应征者可以在自我介绍中,展示出自己性格、工作能力和经验,解释过去的经验如何用在工作上,为甚么想做这份工。
事实上,除回答面试问题外,求职者提出自己对应征公司见解,更能获得垂青。黄忆述,曾有求职者特意到集团旗下食肆,观察当中问题,并于面试中提出改善方法,正正他亦认同,「恨不得他(求职者)快点上班帮手解决问题」。
面试最后雇主通常都会问申请人:「有没有甚么问题?」,王利民指,若有意加入该公司,最好准备问题在手,趁机了解岗位的工作性质、部门运作及公司发展,并且思考是否符合自己对工作的期望,若然不是,即使获聘都未必能做得长久。